漳州新闻
浪尖学艺守根脉 船头传歌扬远帆
2025-08-12 10:01  浏览:2269

  第六批省级非遗漳州疍民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郑休山——

  浪尖学艺守根脉 船头传歌扬远帆

  郑休山(右二)传授哪吒令咒鼓乐

  在我国东南沿海与江河沿岸,生活着一个世代以船为家、以水为生的特殊群体——疍民。他们依江傍河而居,以捕捞、水运为业,在长期的水上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疍民习俗,该习俗涵盖渔业技艺、祭祀礼仪、民间音乐等多个方面,是疍民族群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承载着人与江河共生的生存智慧。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举行,来自各地的民俗专家和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这一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动现场,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便是郑休山。不久前,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揭晓,芗城区的郑休山入选。从艺55年的他,凭借对疍民习俗的深厚造诣和不懈传承,成为这一古老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从九龙江上的渔业生产,到神秘的三坛科仪;从一年一度的“送王船”活动,到传唱百年的疍民褒歌……郑休山的生活与疍民习俗紧紧交织,他用一生,为这一古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默默耕耘。

  浪尖学艺

  渔网作纸 江风为墨

  1958年,郑休山出生在芗城区烧灰巷码头的疍民连家船,九龙江的涛声是他童年的摇篮曲。那时候,江上的生活简单而质朴,在九龙江捕捞河鱼是疍民家庭的主要生计。由于历史原因,郑休山从未上过学,不识一字,但这并未阻挡他追寻文化的脚步。11岁时,他便跟着父亲郑健和兄长郑爱食踏上学艺之路。

  第一次跟着父亲在九龙江上捕鱼,郑休山既兴奋又紧张。“孩子,捕鱼可得眼疾手快,注意看水流和鱼群的动向。”父亲一边熟练地撒网,一边耐心地教导他。小小的郑休山站在船头,眼睛紧紧盯着水面,努力模仿着父亲的动作。然而,第一次撒网,他就遭遇失败,网撒得歪歪扭扭,根本没有覆盖到鱼群。“别灰心,多练几次就好了。”父亲鼓励他。在父亲的指导下,郑休山一次次地练习,终于掌握了手抛网的技巧。

  除了手抛网,郑休山还学习了流绫、跳渔船、猪母绫、鸟网等多种捕捞方式。每种捕捞方式都有其独特的技巧和要领,需要根据九龙江不同水域的水流、鱼情进行选择。“流绫适合在水流较急的地方使用,要顺着水流的方向放绫;跳渔船则需要掌握好划船的节奏,悄悄地靠近鱼群……”郑休山回忆起当年学艺的情景,如数家珍。这些技艺全靠父辈口传心授,他用耳朵仔细听、用眼睛认真看、用手脚反复练,把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口诀都刻进骨子里。

  在江上的日子里,郑休山不仅学会渔业生产技能,还掌握观察气象、潮汐、水流等水上知识和技术。“小时候,父亲经常教我看云识天气。如果天上出现鱼鳞云,那就预示着接下来可能会有大风。”这些知识,成了他日后在九龙江上生活的重要保障。

  船庙掌舵

  一庙一船 守住根脉

  受家庭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1979年,21岁的郑休山开始跟随父亲和兄长学习三坛科仪和哪吒令咒鼓乐。这是一项充满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的技艺,每一个曲调、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疍民的信仰和历史。

  不识字的郑休山学起科仪的唱词和鼓乐节奏格外吃力。“那些唱词像绕口令,曲调又复杂,别人能用本子记,我只能靠师父一句句教,自己一遍遍唱来记忆。”郑休山说,为了记住一段科仪,他常常在船头唱到深夜,江水当听众,星光作灯火;练鼓乐时,他用石子在船板上画节奏,用手指在膝盖上敲节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郑休山终于熟练掌握了三坛科仪和哪吒令咒鼓乐的各种曲调和“送王船”等各种礼仪和习俗。1990年,他开始负责进发宫的具体事务管理和对外交流。进发宫是漳州疍民祭祀的重要场所,也是疍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里,郑休山肩负起了传承和弘扬疍民文化的重任。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郑休山会带领众人举行“请王”仪式,将“外海王爷公”请进进发宫,祈求神明保佑一方平安;到了农历九月十三,又会举行盛大的“送王船”仪式。“‘送王船’是我们疍民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它寓意着送走灾祸,迎来好运。从造船、请王、宴王、普度到送王,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禁忌,不能有丝毫差错。”郑休山说。

  为了确保“送王船”仪式的顺利进行,郑休山提前几个月就开始筹备。他亲自挑选造船的木材,邀请能工巧匠制作“王船”;组织人员排练仪式中的各种节目,如哪吒令咒鼓乐表演、跳旗花舞蹈等。在仪式当天,他更是忙前忙后,指挥着每一个环节,确保整个仪式庄重而有序。

  鼓声响远

  跨洋传艺 延续火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疍民上岸生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漳州疍民大约仅剩300人,传统的疍民习俗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疍民习俗,郑休山积极探索创新传播方式。

  郑休山主动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疍民文化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学校里,他亲自给孩子们讲解疍民的历史、渔业生产技能、三坛科仪和哪吒令咒鼓乐等知识;在社区里,他则组织举办疍民文化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居民前来观看。

  此外,郑休山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让疍民文化走出漳州,走向世界。2018年,他促成了进发宫与马来西亚马六甲怡力勇全殿缔结成兄弟宫庙关系,加强了双方在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此后,他多次带队前往马来西亚参加“送王船”文化交流活动,向当地民众展示漳州疍民习俗的独特魅力。“这些交流活动不仅让世界了解了我们的文化,也让我看到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和共通之处,这对我们疍民习俗的传承和发展很有启发。”郑休山说。

  在郑休山的积极推动与不懈努力下,疍民文化逐渐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认可。一系列成果便是有力证明:2017年,漳州疍民习俗成功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郑休山凭借其在疍民习俗传承方面的突出贡献,被评选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了2022年,疍民习俗更进一步,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外,2020年还有一件让郑休山倍感自豪的大事。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休山满怀欣慰地说道:“这不仅是对我们疍民文化的肯定,也是对所有传承人的鼓励。我们要更加努力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让它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郑休山的下一任传承人欧艺海,是疍民习俗第28代传人。1985年出生的他,已师从郑休山18年,对师父的坚守感悟深刻。“师父说,九龙江的水教会他什么是文化。在我看来,疍民习俗承载着祖先对江河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如捕鱼‘取之有度’、祭祀祈求‘江河安澜’,这些理念到今天更显珍贵。”他深知,跟着师父学的不仅是具体技艺,更是要守住与水共生的智慧。

  如今67岁的郑休山,仍活跃在传承一线,他坚定表示:“只要我还能走动,就会一直守护传承这一古老文化。”他衷心希望疍民文化能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漳州融媒记者 李润

  实习生 曹婉庭 文/供图

责任编辑/洪乐敏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