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平和大力推进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工程,近80%项目已完工投用——
医养结合成标配 幸福养老可持续
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农村幸福院的食堂里。十多位老人围坐在圆桌旁,筷子碰撞的清脆声响与家长里短的谈笑声此起彼伏。78岁的赖奶奶夹起一筷子洋葱炒肉,满足地眯起眼睛:“这菜软乎,在这儿吃饭,牙口不好也能吃,比家里热闹多喽。”
这是心田村幸福院改造升级后的寻常一幕。今年年初,这座占地550平方米的院落完成改造,厨房飘出的饭菜香、活动室里的棋牌声、中医馆氤氲的艾草味,让曾经冷清的房屋成了村里老人的“第二个家”。
穿过食堂,娱乐活动室里别有洞天。长条案桌前,72岁的赖元坤正凝神运笔,蘸饱墨汁的毛笔在宣纸上落下“厚德载物”四个遒劲大字,围观的老人们立刻响起一阵喝彩。“年轻时忙着养家,哪有功夫练字?现在天天来这儿,日子充实得很。”赖元坤笑着展示自己的作品,案桌上已经叠起了厚厚一摞练字纸。不远处的棋牌桌旁,几位老人正围着一盘象棋“争执”不休;投影仪前,几位戏曲爱好者跟着唱段轻轻哼唱。曾经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们,如今在由麻将桌、棋牌桌、书画案构成的“助娱空间”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
最让老人们安心的,是隔壁飘着药香的中医馆。今年,这座新增设的中医馆配齐了诊疗床、针灸针、拔罐器等设备,织起了一张医疗守护网。“前阵子腰疼得直不起来,走几步路到这儿拔个罐、扎几针,现在好多了。”刚做完理疗的林阿婆掀开衣角,展示背上的罐印。今年5月,心田村幸福院还组织全村65岁以上老人集中体检,500余份健康档案详细记录着每位老人的血压、血糖和既往病史,成了老人们的“健康护身符”。
心田村的温暖场景,是平和县农村幸福院质量提升工程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平和县投入421.9万元,新建、迁建和改造提升60家农村幸福院。截至目前,46家已完工投用,其中19家为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15个乡镇示范点如同明珠,串联起全县养老服务的创新路径。
在九峰镇复兴村,儿童活动区与老人文娱区比邻而设,“一老一小”的笑声交融回荡;小溪镇宝善村创新“堂食+送餐”模式,两年服务超6万人次;霞寨镇西安村的老人自主组建管理小组,用“长者”菜园、果园产出反哺食堂;山格镇还设立“银发调解室”,让长者智慧在乡村治理中闪光。
“不仅要让老人待得舒心,更要让他们养得安心。”平和县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医养结合已成为全县幸福院的标配。县卫健局牵头打造“毗邻共享、设点巡诊”,实现助医全覆盖;县残联则在多家幸福院设立“爱心驿站”,助行轮椅、折叠拐杖等适老化用具随时可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便利;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爱心捐赠,通过设立捐赠荣誉榜,发动个人、企业及社会组织捐资捐助,累计为23家幸福院提供支持,接收的现金捐赠及米面油、应季果蔬、适老设备等物资,累计折价达42.8万元。
养老服务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下一步,平和县将持续深化农村养老服务,进一步拓宽社会参与渠道,为幸福院建设注入更多活力,让每一位老人都能颐养天年安享幸福时光。
⊙张芯昕
责任编辑:蔡建如 陈 岩 陈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