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精诚
1915年,苏精诚出生在龙海东泗乡虎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的他挣扎在社会底层,饱尝生活艰辛。然而,贫困并没有压倒他,反而让他迸发出强烈的奋斗精神。在亲友和老师的接济下,他接续在虎渡小学、东山小学完成学业,而后进入漳州省立龙溪工业职业学校和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深造。
学生时代的他深受进步思想启蒙,经常与同学探讨革命道理,把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立志报效祖国,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2年4月,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扩军、筹款和抗日宣传活动。苏精诚毅然离开学校,从厦门回到家乡。他和老师苏静一起发动、组织一批老同学和贫苦农民,筹集30多支枪,成立一支40多人的游击队伍。这支队伍以卓港圩为驻地,接受中央红军的指导,开展宣传、筹款、发动群众等一系列活动。5月下旬,在邓子恢的介绍下,苏精诚参加了中央红军,随后,他随中央红军回师中央苏区。
在中央苏区,苏精诚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先后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在紧张、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他不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深入前沿阵地,开展宣传鼓动,激励战士英勇杀敌,还深入前沿阵地向敌军喊话,展开政治攻势,做瓦解敌军的工作。红军行动频繁,他服从部队指派,进行社会调查,写标语、画宣传画,展开宣传攻势。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5月,为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红一方面军发起了西征,旨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宣传科长的苏精诚,积极开展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
1936年8月,红军与东北军骑六师在清水河形成对峙。苏精诚接受任务,到前沿阵地组织喊话宣传,并领着大家唱起了《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骑六师官兵被喊话和歌声所打动,激起了他们的民族义愤。经过努力,苏精诚与骑六师建立联系,并只身赴约与骑六师代表会谈。9月,在朱瑞与骑六师参谋长汪溶会谈后,红军与骑六师秘密签订“停止内战,抗日救国”协议。清水河前线由此出现奇特景象:白天,战线上鸦雀无声,晚上,东边红军战士唱起“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河西边东北军就唱“打回老家去”,有时,双方还在战地举行联欢会。后来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对骑六师进行的工作是很成功的……这都推动了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苏精诚时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委。同年9月,率部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1938年,苏精诚从115师调到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129师担任386旅的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与旅长陈赓并肩作战。8月,386旅在豫北成功袭击水冶、观台、汤阴等地的日伪军,促使大批日伪军投诚。苏精诚奉命对这支千余人的队伍进行思想巩固和民族教育工作,并建立秘密党组织。这为后来该部队英勇抗日的壮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40年12月,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翌年初起,日军从华中、华东调集两个师团约4万兵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扫荡”。1月25日,辽县、沁县、武乡等地的6000余名日伪军向浊漳河地区进行“扫荡”。陈赓率386旅旅部和直属队边打边撤,于1月16日艰苦转战抵达武乡县韩壁村。苏精诚带着政治部机关人员驻守在村西头,不料被日伪军偷袭。苏精诚为掩护旅部不被日伪军发现,边还击边撤向另一方向,在战斗中,苏精诚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6岁。
在同日寇的浴血战斗中,苏精诚表现了无比的机智和勇敢,他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和满腔热血献给了民族独立事业。2014年,苏精诚被国家民政部列入“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漳州融媒记者 沈小琴 文/供图
责任编辑:徐镜正 周媛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