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中国自然资源报》刊发文章《低效用地重现勃勃生机——福建漳州低效用地重生记》推广我市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作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漳州深化改革,通过制度创新、多元开发与智慧监管盘活存量用地,实现土地提质增效与产业升级双赢。
nload="try{ImageUtils.loadImage(this, 600,857)}catch(e){};" src="/cms/pages/20668819906640006/images/640%20%281%29.webp.png" title=" ">
低效用地重现勃勃生机——福建漳州低效用地重生记
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漳州市作为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截至目前,实施低效用地项目再开发365宗面积1.33万亩,新增建筑面积601.81万平方米,拉动投资254.59亿元。
构建各方联动的责任体系
漳州市委、市政府强化高位推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成立“双主官”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政府出台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机制、部门分工。建立“比拼晾晒考评”机制,月通报年考核,纳入市委、市政府“三比一看”竞赛活动,多维度考核评价。
漳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试点工作实行党政同责,确保县区“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全生命周期服务。试点过程中,漳州市坚持规划引领,编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工业产业区控制线规划以及低效用地再开发年度实施计划,构建存量用地的详细规划体系。
此外,漳州市还建立“案例培育—经验总结—成果转化”推广机制,龙池大型工业综合体改造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第二批典型案例。
nload="try{ImageUtils.loadImage(this, 600,469)}catch(e){};" src="/cms/pages/20668819906640006/images/640%20%281%29.webp%20%281%29.png" title=" ">
龙池大型工业综合体项目。漳州台商投资区自然资源局供图
推出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
试点以来,漳州局出台县级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指南、存量工业用地提质增效若干措施、低效用地调查评价方案、存量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评价和结果运用方案等政策。
“我们紧盯改革中的难点堵点痛点,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采取针对性措施一一破解。”漳州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建筑功能业态调整难问题,该局出台既有建筑功能业态调整互换清单的补充通知,疏通存量商业用地二级地类土地用途及商业服务业建筑功能转换渠道。例如,该市某国企用途为商业、综合楼的房屋长期空置,漳州局协助引入某公司将空闲房屋改造为酒店及部分商业,实现“资产盘活﹢效益提升﹢功能补位”多重价值。
针对路径不明问题,漳州局制定推进“工改工”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实施条件、方式、路径和程序等。例如,龙文区强兴贸易公司对单层厂房全部拆除,新建综合楼及厂房,新增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容积率由1.2提高到2.98。此外,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通过拍卖方式,实现海砂采矿权和海域使用权“两权合一”项目出让;华安县成功出让土地和剩余砂石土资源组合供应项目;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新港湾造船厂139亩闲置土地分割转让给2家新引入企业,1个月就开工建设。
激发集成增效的内生动力
漳州市因地制宜创新多元开发模式,从盘活低效用地的全过程入手,提升再开发的内生动力,实现提质增效。
走进华安县美尼斯产业园,只见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入驻企业福建鑫良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工人们熟练地压制钣金、拼装配件,只待装车运往全国各地。这是漳州台商投资区“整合低效用地—分期滚动开发—功能复合植入”产生的效应,园区容积率由0.8提高到2.06。
台商投资区自然资源局主要负责人介绍,同样在该区的龙池大型工业综合体项目,通过资源整合、规划提升、功能升级、产城融合,改造灿坤工业园区2200亩低效用地,容积率由平均0.6提高至2.45。
nload="try{ImageUtils.loadImage(this, 600,336)}catch(e){};" src="/cms/pages/20668819906640006/images/640%20%281%29.webp%20%282%29.png" title=" ">
改造后的灿坤工业园区。漳州台商投资区自然资源局供图
在云霄县,该县采取司法起诉、行政处置等手段收取延迟开竣工违约金,目前已盘活低效用地33宗2385.78亩,达到“以诉促建、以诉促用、以诉促收”的效果。在龙海区,璟沃产业园采取“零地增资、空间换地”的方式,实现原地转型升级,已引进26家企业,投资强度300万元/亩以上,“沉寂”的土地逐渐“火热”起来。
在漳州,低效城镇用地再开发也有了新进展。该市探索“地上公园﹢地下停车场”立体复合利用,对九龙公园“入地”改造,新增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地上保留3.1万平方米绿地,新增阳光大草坪、亲水步道等6大功能区,实现“停车﹢休闲”双重功能叠加,实现土地立体化、集约化、复合化利用。
近年来,漳州将工业用地“亩均论英雄”提质增效扩大到覆盖所有类型低效用地的再开发,构建亩均税收、产值、销售收入等评价体系,分类管理,激活大片“沉睡”资源,全市存量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超20%。例如,富华公司闲置的厂房,由龙文区牵线搭桥,小白心里软食品有限公司接手后,年产值1.6亿元,税收13.3万元/亩。原本评级为E类企业的富华公司通过“腾笼换鸟”被评为B类企业,低效用地实现销号。
此外,漳州局还健全覆盖土地报批、征收、供应、开发利用的全流程动态监管体系,明确容积率、亩均税收、投资强度等条件,实行“企业承诺﹢信用评价﹢数据应用”全过程机制,有效减少新增低效用地。
打造精准智慧的管理体系
为实现低效用地可视化管控,漳州局通过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集业务协同、过程监控、宏观统筹、绩效考核和辅助决策于一体的“五维一体”低效用地监测监管平台,实现上图入库、全生命周期管理、智能便携查看、图文表一体化展现等功能。目前,该局已完成447宗低效用地数据入库。
今年4月,漳州局搭建“指尖”供需匹配平台——“土地超市”,将低效用地摆上“货架”,实现企业“云看地”。目前,“土地超市”发布低效用地地块350个,成交19宗面积675亩。台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淘”到了115亩土地,成为“超市”首批客户;长泰区通过“土地超市”引进唯天生物科技等企业,盘活低效用地面积54亩。
此外,漳州局还创新“移动端﹢全要素”服务场景,提升智慧监管质效,研发智能管理App移动终端,集成政策查询、项目督办、进度报送等8大功能模块,实现“指尖上”的实时监管服务。“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低效用地盘活模式,持续完善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强化执行效能,加强全过程的指导与服务,做好经验总结。”该局主要负责人说。
■ 蔡亚群 陈劲松 叶斯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