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新闻
聚焦第26个中国记者节 :从“融”出发 向“新”而行
2025-11-09 07:10  浏览:8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大力繁荣文化事业”部分,提出“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提高主流舆论引导能力”。

  从最初“融合”,到“深度融合”,再到“系统性变革”,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县级媒体融合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今年来,漳州市直媒体融合改革稳步推进,新闻宣传工作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简单相加、单兵作战”向“深度相融、全媒传播”的崭新时代迈进。

  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实现策采编发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尽管新闻生产的逻辑被重塑,但新闻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初心从未改变。

  值此第26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我们邀请几位奋战在一线的新闻工作者,讲述他们在媒体融合浪潮中的实践与思考。新时代,新机遇,新挑战。让我们从“融”出发,向“新”而行。

  漳州市融媒体中心芝山记者站记者 廖瑜婷:催生媒体融合的“光合作用”

  廖瑜婷

  又是一年记者节。回望这一年,最珍贵的收获莫过于参加全省融媒体业务能力竞赛。如今,我手中不再只有承载文字温度的纸笔,更多了一份媒体融合赋予的多元“技能包”。

  在宁德古田县的菇棚里,“融媒课堂”开课。我所在的漳州市融媒体中心相“德”益“漳”队,集结了文字、摄影、摄像等专业力量,将报道焦点对准古田食用菌产业。智慧菇房中,摄像机记录温控系统的精密运作,照相机捕捉菌菇生长的每个细节。我悄然完成了角色的蜕变——既要执笔记录,又要化身为内容“导演”,时时思考如何将所见所闻转化为视频脚本里的生动叙事和公众号图文中的互动语言。

  白天,我们深入采访,感受“小菌菇”撑起“富民伞”的产业脉动;夜晚,我们打磨视频脚本的镜头语言,推敲公众号文稿的节奏感,甚至尝试人机协作创作AI视频。这场“追着菌菇跑”的采访,让我领悟到媒体融合的魅力——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同”,让新闻内容的生产如“光合作用”般,融合多方能量,释放“1+1+1>3”的传播力。

  竞赛虽有终点,但媒体融合的实践永无止境。未来,我将继续奔走于田野阡陌、产业一线,用融合创新的笔触,记录更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这是融媒时代赋予记者的新使命,也是我们对记者节最好的致敬。

  漳州市融媒体中心新闻采访部记者 黄天航: 从“一支笔”到“十八般武艺”

  黄天航

  今年是我成为记者的第三年,也是感受到变化最大的一年。随着漳州市融媒体中心正式成立,我从闽南日报社记者部转入漳州市融媒体中心新闻采访部。身份的转变,不过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浪潮中一个缩影。真正的变化,在于专业技能与思维能力的重建。

  过去,我的“战场”只在报纸版面上;现在,媒体融合要求我们练就“十八般武艺”,向着能写稿、能拍摄、能剪辑、能编排的全媒体记者转型。在报道“漳州籍中国女排队员为市体校小队员上课”时,我通过镜头捕捉到她们与启蒙教练拥抱的温馨场景,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一次次实践中,我认识到这种转型并不是文字到画面的简单搬运,而是以用户思维呈现更具传播力的内容。

  另一种改变是从单兵作战到策采编发的跨平台协同转型。犹记得今年的九三阅兵报道,我们打破了媒体与部门的界限,文字、摄影、视频记者协同作战,共享线索与素材,实现了这一重大主题报道的实时更新与多终端推送。

  技术和平台在变,新闻人的坚守和担当不能变。身处新时代,我们更需秉持“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初心。对新闻价值的敏锐洞察、对社会热点的深度挖掘、对突发事件的专业反应,仍是我作为文字记者的优势,也是新闻人必须永远坚持的生命线。

  漳州市融媒体中心要闻编辑部编辑 陈细慧:让技术成为故事的翅膀

  陈细慧

  今年记者节,我在新疆。作为派驻福建援疆漳州分指挥部的记者,我在援疆的新闻实践中,对媒体融合有了更深的体悟:其核心并非炫目的技术,而在于运用技术更好地讲述故事。

  在新疆,我见证了优秀融媒体作品如何用新技术让故事直抵人心。在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推出的报道中,无论是“天山南北展新颜”系列报道,还是“博格达峰见证”141篇全媒体深度报道,它们恰当运用无人机航拍、数据可视化等手段,将宏大叙事转化为普通人的生动故事,以“故事化+数据化+场景化”的方式直抵人心。这些实践无不以优质内容为核心。

  我努力践行这一理念,无论是在“同心绘疆来——援疆省市双城联动大型融媒体直播”中聚焦当地普通百姓的真实感受,还是在配合拍摄《跟着影视剧游新疆》系列短视频时通过台湾青年视角看见援疆工作的点滴,我都力求用最适宜的技术手段呈现最真实的故事,让技术成为故事的翅膀,服务于内容的真实与动人。

  当前,媒体融合已进入“系统性变革”阶段,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新相辅相成。在策采编发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中,我们既要积极拥抱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提升传播效能,更要坚守内容为王的专业底线,用扎实的采访、敏锐的洞察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丰富故事思维。

  漳州市融媒体中心编辑策划部编辑 林颖:每段经历都是“好故事的料”

  林颖

  又逢记者节,寻着七年新闻生涯的“跨界”轨迹——从扛着摄像机追新闻的摄像记者,到对着键盘敲稿件的文字记者,再到如今运营公众号与视频号的新媒体小编,才发觉自己早已成了媒体融合的实践者。

  这远非简单的岗位流转,而是一场从认知到能力的系统升级。以前跑新闻,文字记者管“说清楚”,摄像记者管“拍明白”,各干各的;真正的融合启蒙,始于成为新媒体小编的那天——我明白了培养“网感”的重要性,公众号运营需要“标题抓眼、内容分层”,视频剪辑要“黄金3秒留住人”,这些新要求倒逼我跳出舒适区,把过去当记者积累的现场感知力,转化为适配新媒体的内容生产力。

  回顾这两年参加省新闻战线融媒体业务能力竞赛的经历,无论是团体赛的协同作战,还是个人赛的独立闯关,都让我得到了锤炼与提升。在高强度的节奏下,我将采访、撰稿、摄像、编辑这些单项技能,融合为一条环环相扣的完整新闻生产线。

  回望与前行同样重要。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对我们一线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能写会拍、懂编善剪,更要具备跨界思维与用户意识。未来,我将带着这些年积累的“好故事的料”,在融媒路上继续前行,做有温度、有速度、有深度的新闻传播者。

  漳州市融媒体中心新闻采访部记者 蔡佩雅: 拥抱变革 初心不改

  蔡佩雅

  从漳州电视台的记者到漳州市融媒体中心的一员,身份的转变让我真切感受到融合带来的强劲优势。

  融合之前,三家媒体如同走在平行赛道,报纸的出版周期、电视的画面依赖、广播的音频局限,往往让报道难以兼顾时效与深度。融合之后,这种“单打独斗”的局面彻底改变。现在有了统一的新闻采访部,文字、摄影、摄像、主播等不同领域的同事组成专项“生产线”,一次采访就能同步产出文字稿件、视频短片、音频片段、图文海报等多元产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及新媒体矩阵同步播发。这种“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渠道传播”的模式,不仅减少了重复劳动,更让新闻报道的触角延伸到不同受众群体,真正实现了“1+1+1>3”的效能。

  在一次次的融媒实践中,我愈发坚定:技术会迭代,但新闻的“人民底色”不会变;形式会创新,但记者的“担当初心”不会变。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边界,更赋予我们沉甸甸的责任与动力。立足一线记者岗位,未来,我将继续以镜头为眼、以文字为桥,用更接地气的出镜表达、更有深度的文字解读,持续记录漳州人、漳州事,用更优质的报道回馈受众的期待。

  漳州市融媒体中心新视觉创作部记者 沈昊鹏:设备多了 使命重了

  沈昊鹏

  记得刚以见习摄影记者身份参加工作时,一台相机就是我全部的“作战武器”。随着新闻业态的革新,我身上的装备也愈发“硬核”且多元:专业相机精准定格新闻瞬间,无人机将山海之美纳入新闻视野,短视频拍摄设备让热点更易触达大众,电脑现场编辑使新闻效率大幅提升。

  装备重量的递增,实则是媒体融合深化的直观体现。这种变化远超设备数量的叠加,更核心的是采访思维的迭代——从过去“专注照片产出”的单点思维,转向如今“围绕一个新闻事件,策划多元内容产品”的系统思维,让新闻传播更具广度与深度。

  今年的开海文化活动中,我进行了一次典型的全媒体报道实践:东山澳角渔港的千帆竞发,在无人机镜头下化作传播迅速的短视频与新闻配图;相机的取景框,留住了渔歌的悠扬与渔获满舱的喜悦,汇聚成一个温情的视觉专版。一次出发,多元呈现,这正是媒体融合浪潮中,一名全媒体记者的一次“向海扬帆”。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回顾我新闻事业七年里的变化,每一次装备的增重,都是我自身全媒体能力的拓展。沉甸甸的行囊里,装着的不仅是日益精进的设备,更是时代赋予新闻人的责任。我们只有以更开放的思维、更复合的能力,才能将每一段故事送到读者身边,让每一段故事焕发更强的力量。

  漳州市融媒体中心新闻采访部记者 刘凤玲:融媒新人的“第一课”

郑晓梅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我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已5年有余。回望这段时光,深感自己和媒体都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长”。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深入,我们的“战场”已经扩展为全天候、全媒体的立体场域。我们不仅要迈开双腿,还要完成从“记录者”向“全方位叙事者”的转型。学习新技能、适应快节奏、在流量与深度之间寻找平衡……渐渐地,我明白了融合并非简单地“相加”,而是对叙事能力和技术素养的系统重塑。

  如今策划选题时,我们不再只问“写什么”,而是一起探讨“这个作品适合用什么方式呈现”。我们跳出传统的文稿框架,运用多媒体思维捕捉现场,为不同平台定制不同“口味”的素材,让作品能够“轻装上阵”,让长泰故事飞入更多百姓的“指尖”。这种“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分发”的节奏,让我们的融合作品更加全面、立体。

  记者节,是对初心的回望,也是对前路的眺望。在媒体融合的浪潮里,我们或许会偶尔怀念过去的“单纯”,但更珍惜现在这种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丰富”。转型虽不易,但我们和媒体一样,在不断的突破与尝试中,实现新的“生长”,将更好地讲好长泰故事。

发表评论
0评